长三角议事厅︱长三角绿色技术创新需要强化区域协同

发布日期:2024-09-14 21:24

来源类型:华声在线 | 作者:张子文

【澳门金牛版正版资料大全免费】【新澳开奖记录今天结果】【2024年新澳门王中王资料】【管家婆最准一肖一码】【新澳彩开奖结果查询】【新澳精准资料免费提供网】【4949澳门免费资料大全特色】【2024今晚澳门特马开什么号】【新奥门资料免费2024年】【2O24澳彩管家婆资料传真】
【494949澳门今晚开什么】 【2024新澳免费资料】 【2024新澳免费资料绿波】

创新驱动是实现区域绿色转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工业是碳排放的重要领域,约占70%,推进工业领域绿色低碳发展是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主战场。绿色技术创新作为创新驱动与绿色低碳发展的融合点,如何作用于工业领域的碳减排,已成为实现结构性和区域联动性碳减排必须了解的科学命题。

绿色技术创新对节能减排效果的影响

绿色技术创新不仅能实现节能减排,还能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首先,绿色技术创新对二氧化碳排放的作用体现在直接影响和规模效应两个方面,前者是指绿色技术创新可以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有效减少碳排放,后者是指绿色技术创新促进经济规模和产出水平的扩大,引起更多的能源消耗,间接导致碳排放水平上升。绿色技术创新是否会降低碳排放,取决于直接影响和规模效应的角力。

其次,在碳减排以及GDP考核双重约束下,部分地方政府将提高企业环境准入门槛,大力鼓励当地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或采取税收减免等措施吸引绿色技术程度高的企业进入。这种来自碳排放的污染压力和GDP考核的经济压力对绿色技术创新需求的刺激也会间接影响碳排放。

与此同时,绿色技术创新公共物品属性较强,具有周期长、风险大、投入产出效益低等特点,虽然,通过合作创新能够带来大量异质性知识资源,降低技术创新风险,但是过度依赖合作创新模式可能造成独立研发体系失去核心竞争力。因此,当前有必要探究自主技术创新和不同创新主体间协同创新对碳减排的作用机制存在何种程度的差异,同时也需要厘清多种类型空间权重矩阵设定下的绿色技术创新对碳排放影响的空间效应及其内在规律。

绿色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空间传导效应

长三角区域是中国工业生产最密集区域之一。基于2011-2019年长三角区域4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ArcGIS空间分析展示长三角区域工业二氧化碳排放和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的时空格局,并在多种空间权重矩阵下运用空间杜宾模型(SPDM)探究该区域整体绿色技术创新、独立绿色技术创新和合作绿色技术创新对工业二氧化碳排放影响的空间效应,我们获得如下发现:

首先,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处于高位小幅波动上涨态势,呈现东高西低、北高南低格局,而绿色技术创新规模先缓后急逐年递增,呈现东高西低格局,且“反K字型”空间格局初现雏形(见图1)。

高等级绿色技术创新资源由上海单中心格局逐渐向上海、南京或者上海、南京、杭州等多中心空间格局演变。2015年后中等级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的城市迅速沿沪甬线、沪杭线、沪盐线分布,而低等级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的城市稳定地分布在安徽的西北部和西南部、江苏的西北部、浙江的西南部。

图1 2011年、2015年和2019年长三角区域工业二氧化碳、绿色技术创新的时空格局 本文图表均为作者自制

其次,绿色技术创新对碳排放的影响具有显著的空间传导效应(见表1)。周边城市的绿色技术创新(GTI)会通过地理空间和经济地理空间机制影响本城市的工业碳减排(见表2)。并且,设在多种空间权重矩阵下探究绿色技术创新对工业二氧化碳影响的空间效应,更能客观反映二者的空间作用机制。

与此同时,我们还发现,独立绿色技术创新(SGTI)在促进工业领域碳减排方面成效显著(见表3),且碳减排效果更多来自邻近城市绿色技术创新的空间溢出效应对本城市碳减排的促进作用,以及邻近城市工业碳排放对本城市工业碳排放的警示作用。合作绿色技术创新(CoGTI)因规模较小,还未对工业碳排放起到显著抑制作用(见表4)。

长三角区域减碳,绿色技术创新之外还需加强区域协同

绿色技术创新是推动能源革命和产业革命、支撑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核心驱动力。前述研究发现可为长三角区域绿色低碳发展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以下参考:

首先,当前需要强化长三角区域内部城市间在促进碳减排方面的协同合作与联防联控。长三角区域内部城市间在碳减排方面具有“一荣非俱荣,但一损俱损”的特点,各城市在制定碳减排战略规划时要综合考虑自身实际情况和邻近城市的碳排放形势。追求实现全域碳减排,经济发展水平高、产业结构良好、对外开放水平高以及研发投入高的核心城市,有必要加强与周边城市在碳减排方面联防联控制度建设,同时警惕绿色技术创新引发的能源消费反弹效应。周边邻近城市除了加强自身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外,相关部门还需主动搭建平台,助推核心城市高质量绿色技术创新成果在本区域落地应用。

其次,加强区域内部绿色技术协同创新网络建设。相比独立绿色技术创新,合作绿色技术创新因开展规模较小,还未对区域碳排放起到显著的抑制作用。对于制约重点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共性技术或者“卡脖子”技术,单一创新主体研发风险大,需利用长三角一体化的政策红利和相对完善的产学研创新体系,多元创新主体共同参与,将可有效降低研发风险,更大程度实现绿色技术创新为碳减排赋能。

此外,绿色技术发明专利成果落地转化效果差强人意,也可能是导致区域碳排放高位波动上涨的原因之一,未来可以从绿色发明专利成果转化效率较高、且数据体系相对完善的都市圈层面着手,进一步探究绿色技术创新与碳排放间更深层次的影响机制。

[作者曾刚系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终身教授,程丹亚系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项目批准号:4213051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

“长三角议事厅”专栏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基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研究中心和澎湃研究所共同发起。解读长三角一体化最新政策,提供一线调研报告,呈现务实政策建议。

Ledesma:

3秒前:周边邻近城市除了加强自身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外,相关部门还需主动搭建平台,助推核心城市高质量绿色技术创新成果在本区域落地应用。

金贞儿:

3秒前:与此同时,绿色技术创新公共物品属性较强,具有周期长、风险大、投入产出效益低等特点,虽然,通过合作创新能够带来大量异质性知识资源,降低技术创新风险,但是过度依赖合作创新模式可能造成独立研发体系失去核心竞争力。

金杰特·瓦塔纳辛:

6秒前:长三角区域减碳,绿色技术创新之外还需加强区域协同绿色技术创新是推动能源革命和产业革命、支撑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核心驱动力。

陈晴漪:

8秒前:与此同时,我们还发现,独立绿色技术创新(SGTI)在促进工业领域碳减排方面成效显著(见表3),且碳减排效果更多来自邻近城市绿色技术创新的空间溢出效应对本城市碳减排的促进作用,以及邻近城市工业碳排放对本城市工业碳排放的警示作用。